申论热点:解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
【整体解读】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而高度的重视。
今年的一号文件,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延续了2014年改革元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并进一步加强,指明了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对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农村板块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坚实一步。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2000字,共分5个部分32条,包括: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表明“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非但没有弱化,反而更为加强。当前,中国正处在四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冲刺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缺了农村这一头。四化建设,必须补齐农业这一短板。这些因素决定“三农”仍是中央亟须和重点部署的工作,也正是缘于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12次将靶心锁定“三农”。下面本文就为大家梳理下今年一号文件中都有哪些新亮点。
今年的一号文件一共涉及5大方面,分别是一强、二富、三美、四改革、五法治 。具体来说:第一部分谈农业,“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第二部分谈农民,“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第三部分谈农村,“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第四部分谈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第五部分谈法治,“农村是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自然可以理解后面两部分同样极为重要
【重要论述】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习近平
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习近平
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习近平
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习近平
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更多考虑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既要解决好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好农民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
要加强引导,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
——习近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
——习近平
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习近平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
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是有机整体,务必改变农村环境保护薄弱的状况,保障城乡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安全,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李克强
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实质上就是要把好耕地红线、打牢农业基础、确保粮食安全。
——李克强
我们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
——李克强
农业改革一定要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最重要是让农民富起来。
——李克强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科技创新。要让科技创新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
——李克强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李克强
现代农业需要三大支柱:以农民自愿为基础,以现代技术为依托,以法律契约为保障。
——李克强
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是广大农民的心愿。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发展规律,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步一步往前走,对进城农民的就医、社保、上学等配套服务都要跟上。进城的人多了,留在农村的居民也可以经营更多的地、有更高的收入。
——李克强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更好地“供养中国”,也会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李克强
农业和农村就像大榕树的根,这个根扎牢了,大家的日子会过得更好,国家也才能发展得更好。
——李克强
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创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方式,引导城市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李克强
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继续向贫困宣战,促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李克强
【亮点解读】
亮点一:突出强调“可持续” 传递发展现代农业明确信号
【文件摘要】
文件提出,必须将农业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
【文件解读】
[权威论述]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
——李克强
推进“新四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要以农业现代化作为支撑。没有农业现代化,那我们的粮食产量就很难上去,质量更难提高。
——李克强
[困局与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显着成绩,但同时发展中也面临诸多新挑战。“耕子孙田种当季粮”的旧有发展模式严重透支地力和产能,已走到尽头。日益稀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不具竞争力的价格,正对农业生产高投入高产出的旧有发展模式亮起“红灯”,不少农民感慨“地越种越硬、越种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涨越高”,农业高消耗和高污染浪费了资源,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发展如何可持续,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意义分析]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无论是确保新常态下的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还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把“粮袋子”变成“钱袋子”;无论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还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更加迫切需要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寻思路、找答案。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多年难得的好形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难得的机遇。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拿出新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才能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对策措施]
一是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
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三是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
四是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高素质职业农民转变。
亮点二:力争“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富裕农民出实招
【文件摘要】
文件提出,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势头。文件强调,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
【文件解读】
[权威论述]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习近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习近平
[困局与挑战]
2014年农民收入增长“十一连快”,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形势喜人。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民增收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就目前形势来看,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首要来源。但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农民外出务工工资增幅在下降。农民工就业受宏观经济和城市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较大,就业质量和工资水平整体不高,社会保障还不是很到位。
再看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2014年粮食喜获“十一连增”,但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农户种粮收益有限,比较效益较低。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但也面临着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土地流转难、价格高,以及贷款难等问题。
近年来,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不断增长。但如何让这部分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还有赖于惠农政策继续加力、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新常态下如何让农民持续增收,无疑成为“三农”工作的一大新挑战。
[重要意义]
农民收入事关重大,农民收入也事关全局。农民持续增收,既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为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对拉动内需的角度意义重大。农民是最庞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是最具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只有农民增收、农民变富,这样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潜在的消费市场,才能转变为现实的购买力,拉动经济增长。
农民收入提高了,才有条件去改善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才有能力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意义都非同一般。”
[对策措施]
一是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
二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三是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四是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降成本、控风险。
亮点三:强调“美丽家园” 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文件摘要】
文件提出,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今年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文件解读】
[权威论述]
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习近平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李克强
[困局与挑战]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要求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十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显着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还比较低下,农村的人居环境还需要大力改善,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程度比较严重。特别是与城镇相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滞后,亟待提升。
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除了体现在收入之外,更明显的是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这又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等问题成为很多乡村的困扰。这种城乡面貌的鲜明反差,与全面小康的要求很不对称。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面对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与居住环境较差、精神生活相对匮乏之间形成强烈反差的现实状况,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重要意义]
农村是城市建设的后方基地。当前农村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劳务输出基地,也是城市食品的保障基地。城市食品安全,很大程度上得益农村生态环境,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为城市生活提供安全保证。
农村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环境一旦破坏,再恢复会很难;农村的美一旦消逝,社会经济发展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美丽中国也将只是一个传说。
美丽农村是中国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城乡的共荣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富强的中国梦。
[对策措施]
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对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二是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搞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三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农村基层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能力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支持建设多种农村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构建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四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针对农村特点,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
亮点四:多项改革齐发力 农村有望迸发新活力
【文件摘要】
文件提出,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文件解读】
[权威论述]
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
农村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试点先行,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坚决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李克强
[原因分析]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落在了后边,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呼唤更深入的体制突破。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尖锐,“中央要粮食、地方要财政、农民要收入”的不同利益协调难度增大,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农民利益需要更刚性的制度保障。
农村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长期被禁锢,产权归属不清晰,如何“唤醒”农村大量“沉睡的资产”,已成“三农”发展的一大挑战。
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更加紧迫,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亟待农业经营体系创新。
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三留守”问题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心头牵挂”,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
总之,“三农”发展的很多难题,不靠改革破解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不靠改革适应不了;农民群众的期待期盼,不靠改革实现不了。
[对策措施]
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三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
四是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在有实际需要的地方,扩大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继续搞好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
亮点五:强调农村法治建设 破解“法不下乡”困局
【文件摘要】
文件提出,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文件提出要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加强农村改革决策与立法的衔接,农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文件解读】
[困局与挑战]
农村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一些地方非法征用农民土地、非法占有农民集体资产等问题时有发生;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常常出现公司与农户互相“撕毁合同”问题;毁占耕地,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的案件屡见报端;“法不下乡”成为农村法治的困局。
[综合分析]
30多年前,小岗村的红手印摁下了中国改革的按钮。农村之所以能成为突破口,正是因为它处于各种因素的结点上。一个“农”字,折射出复杂而深刻的中国。可以说,“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深水区的农村改革,更需路径可控、风险可控。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安定性”这一基本价值的法治,至关重要。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框架和轨道,对于“三农”工作,同样如此。农村改革如果于法无据,不仅会影响各项举措的合法性,更可能因为失序而损害到亿万农民的利益。现实中,不管是“被征地”还是“被上楼”,甚至是“被返乡”,农民在利益博弈中,往往因为话语权较弱而处于利益受损的弱势一方,更不用说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这样的普遍性社会问题了。在农村改革中,农民作为改革的主体,更容易受到来自资本、来自市场、来自权力的挤压。这一特殊之处,要求农村改革想在前头,以法治兜底,为农民利益、农村发展保驾护航。
农村的法治建设,同样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必然包括依法治农。一号文件中,从农村产权保护到农业市场规范运行,从“三农”支持保护到农村改革发展,打造农村法治全链条,正是对四中全会加强土地管理、农业等方面法律法规建设的落实,也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而整个社会法治意识的提升,也离不开农村基层法治水平的提升。增强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工作能力,引导农民增强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通过村民议事会、监事会完善乡村治理,才能补上法治建设的短板,让法治的力量护佑更多人群。
[对策措施]
一是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
二是健全农业市场规范运行法律制度。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法律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交易,营造农产品流通法治化环境。
三是健全“三农”支持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规范各级政府“三农”事权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支出责任。
四是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涉农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引导农民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历年主题一览】
“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时隔18年,胡锦涛同志于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直至2015年,中央在新世纪已出台了十二个关注 “三农” 工作的中央 “一号文件”,主题如下:
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2015年:《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而高度的重视。
今年的一号文件,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延续了2014年改革元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并进一步加强,指明了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对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农村板块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坚实一步。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2000字,共分5个部分32条,包括: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表明“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非但没有弱化,反而更为加强。当前,中国正处在四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冲刺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缺了农村这一头。四化建设,必须补齐农业这一短板。这些因素决定“三农”仍是中央亟须和重点部署的工作,也正是缘于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12次将靶心锁定“三农”。下面本文就为大家梳理下今年一号文件中都有哪些新亮点。
今年的一号文件一共涉及5大方面,分别是一强、二富、三美、四改革、五法治 。具体来说:第一部分谈农业,“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第二部分谈农民,“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第三部分谈农村,“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第四部分谈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第五部分谈法治,“农村是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自然可以理解后面两部分同样极为重要
【重要论述】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习近平
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习近平
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习近平
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习近平
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更多考虑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既要解决好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好农民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
要加强引导,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
——习近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
——习近平
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习近平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
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是有机整体,务必改变农村环境保护薄弱的状况,保障城乡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安全,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李克强
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实质上就是要把好耕地红线、打牢农业基础、确保粮食安全。
——李克强
我们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
——李克强
农业改革一定要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最重要是让农民富起来。
——李克强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科技创新。要让科技创新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
——李克强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李克强
现代农业需要三大支柱:以农民自愿为基础,以现代技术为依托,以法律契约为保障。
——李克强
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是广大农民的心愿。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发展规律,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步一步往前走,对进城农民的就医、社保、上学等配套服务都要跟上。进城的人多了,留在农村的居民也可以经营更多的地、有更高的收入。
——李克强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更好地“供养中国”,也会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李克强
农业和农村就像大榕树的根,这个根扎牢了,大家的日子会过得更好,国家也才能发展得更好。
——李克强
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创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方式,引导城市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李克强
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继续向贫困宣战,促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李克强
【亮点解读】
亮点一:突出强调“可持续” 传递发展现代农业明确信号
【文件摘要】
文件提出,必须将农业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
【文件解读】
[权威论述]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
——李克强
推进“新四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要以农业现代化作为支撑。没有农业现代化,那我们的粮食产量就很难上去,质量更难提高。
——李克强
[困局与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显着成绩,但同时发展中也面临诸多新挑战。“耕子孙田种当季粮”的旧有发展模式严重透支地力和产能,已走到尽头。日益稀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不具竞争力的价格,正对农业生产高投入高产出的旧有发展模式亮起“红灯”,不少农民感慨“地越种越硬、越种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涨越高”,农业高消耗和高污染浪费了资源,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发展如何可持续,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意义分析]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无论是确保新常态下的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还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把“粮袋子”变成“钱袋子”;无论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还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更加迫切需要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寻思路、找答案。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多年难得的好形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难得的机遇。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拿出新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才能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对策措施]
一是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
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三是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
四是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高素质职业农民转变。
亮点二:力争“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富裕农民出实招
【文件摘要】
文件提出,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势头。文件强调,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
【文件解读】
[权威论述]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习近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习近平
[困局与挑战]
2014年农民收入增长“十一连快”,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形势喜人。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民增收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就目前形势来看,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首要来源。但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农民外出务工工资增幅在下降。农民工就业受宏观经济和城市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较大,就业质量和工资水平整体不高,社会保障还不是很到位。
再看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2014年粮食喜获“十一连增”,但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农户种粮收益有限,比较效益较低。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但也面临着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土地流转难、价格高,以及贷款难等问题。
近年来,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不断增长。但如何让这部分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还有赖于惠农政策继续加力、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新常态下如何让农民持续增收,无疑成为“三农”工作的一大新挑战。
[重要意义]
农民收入事关重大,农民收入也事关全局。农民持续增收,既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为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对拉动内需的角度意义重大。农民是最庞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是最具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只有农民增收、农民变富,这样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潜在的消费市场,才能转变为现实的购买力,拉动经济增长。
农民收入提高了,才有条件去改善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才有能力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意义都非同一般。”
[对策措施]
一是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
二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三是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四是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民降成本、控风险。
亮点三:强调“美丽家园” 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文件摘要】
文件提出,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今年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文件解读】
[权威论述]
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习近平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李克强
[困局与挑战]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要求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十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显着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还比较低下,农村的人居环境还需要大力改善,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程度比较严重。特别是与城镇相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滞后,亟待提升。
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除了体现在收入之外,更明显的是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这又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等问题成为很多乡村的困扰。这种城乡面貌的鲜明反差,与全面小康的要求很不对称。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面对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与居住环境较差、精神生活相对匮乏之间形成强烈反差的现实状况,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重要意义]
农村是城市建设的后方基地。当前农村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劳务输出基地,也是城市食品的保障基地。城市食品安全,很大程度上得益农村生态环境,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为城市生活提供安全保证。
农村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环境一旦破坏,再恢复会很难;农村的美一旦消逝,社会经济发展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美丽中国也将只是一个传说。
美丽农村是中国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城乡的共荣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富强的中国梦。
[对策措施]
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对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二是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搞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三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农村基层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能力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支持建设多种农村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构建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四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针对农村特点,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
亮点四:多项改革齐发力 农村有望迸发新活力
【文件摘要】
文件提出,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文件解读】
[权威论述]
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
农村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试点先行,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坚决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李克强
[原因分析]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落在了后边,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呼唤更深入的体制突破。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尖锐,“中央要粮食、地方要财政、农民要收入”的不同利益协调难度增大,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农民利益需要更刚性的制度保障。
农村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长期被禁锢,产权归属不清晰,如何“唤醒”农村大量“沉睡的资产”,已成“三农”发展的一大挑战。
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更加紧迫,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亟待农业经营体系创新。
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三留守”问题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心头牵挂”,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
总之,“三农”发展的很多难题,不靠改革破解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不靠改革适应不了;农民群众的期待期盼,不靠改革实现不了。
[对策措施]
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三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
四是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在有实际需要的地方,扩大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继续搞好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
亮点五:强调农村法治建设 破解“法不下乡”困局
【文件摘要】
文件提出,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文件提出要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加强农村改革决策与立法的衔接,农村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文件解读】
[困局与挑战]
农村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一些地方非法征用农民土地、非法占有农民集体资产等问题时有发生;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常常出现公司与农户互相“撕毁合同”问题;毁占耕地,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的案件屡见报端;“法不下乡”成为农村法治的困局。
[综合分析]
30多年前,小岗村的红手印摁下了中国改革的按钮。农村之所以能成为突破口,正是因为它处于各种因素的结点上。一个“农”字,折射出复杂而深刻的中国。可以说,“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深水区的农村改革,更需路径可控、风险可控。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安定性”这一基本价值的法治,至关重要。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框架和轨道,对于“三农”工作,同样如此。农村改革如果于法无据,不仅会影响各项举措的合法性,更可能因为失序而损害到亿万农民的利益。现实中,不管是“被征地”还是“被上楼”,甚至是“被返乡”,农民在利益博弈中,往往因为话语权较弱而处于利益受损的弱势一方,更不用说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这样的普遍性社会问题了。在农村改革中,农民作为改革的主体,更容易受到来自资本、来自市场、来自权力的挤压。这一特殊之处,要求农村改革想在前头,以法治兜底,为农民利益、农村发展保驾护航。
农村的法治建设,同样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必然包括依法治农。一号文件中,从农村产权保护到农业市场规范运行,从“三农”支持保护到农村改革发展,打造农村法治全链条,正是对四中全会加强土地管理、农业等方面法律法规建设的落实,也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而整个社会法治意识的提升,也离不开农村基层法治水平的提升。增强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工作能力,引导农民增强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通过村民议事会、监事会完善乡村治理,才能补上法治建设的短板,让法治的力量护佑更多人群。
[对策措施]
一是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
二是健全农业市场规范运行法律制度。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法律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交易,营造农产品流通法治化环境。
三是健全“三农”支持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规范各级政府“三农”事权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支出责任。
四是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涉农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引导农民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历年主题一览】
“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时隔18年,胡锦涛同志于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直至2015年,中央在新世纪已出台了十二个关注 “三农” 工作的中央 “一号文件”,主题如下:
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年:《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2015年:《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